门楼-海草房上的龙图腾

添加时间:2016-07-30   来源:本站   作者:   阅读:1828   字体:[小] [中] [大]
摘要:龙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图腾崇拜,沿海地区尤其突出而普及。因为龙王爷主掌水势,打鱼人对此不敢怠慢。只要在海边,就会盛行龙王的传说和龙王庙的建筑。或许人们很少知道,威海最具特色的海草房,其中包含若干关于龙王崇拜的造型。 …
       龙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图腾崇拜,沿海地区尤其突出而普及。因为龙王爷主掌水势,打鱼人对此不敢怠慢。只要在海边,就会盛行龙王的传说和龙王庙的建筑。或许人们很少知道,威海最具特色的海草房,其中包含若干关于龙王崇拜的造型。
       门楼是一条龙
       就从门楼说起吧。过去威海乡村贫穷,人们就地取材,创造了独有的海草房,但是,门楼大多数使用砖瓦,因为砖瓦在过去意味着富足堂皇,有脸面。门楼体积小,砖瓦使用有限,人们以较少的昂贵材料获得最明朗的门面效果,这是一个极其聪明的创意。
       威海的乡村门楼脊梁弯如月牙,两端高翘,其端点加载装饰,以瓦片构成尖锐的端角,双瓦相对,形成梭子型通孔,可以联想到龙的眼睛或龙须。这在整个北方地区是罕见的一种建筑样式。一般来说,北方地区的建筑,无论是大型宫殿还是普通民居,都以坚实敦厚为格调。这种飞动之势从理论上讲,并不符合胶东建筑的总体风尚。
       然而,龙的文化图腾打破了应有的建筑模式,出现了这种龙造型的门楼样式。近日去了荣成的俚岛镇,看了烟墩角和大庄许家的几处海草房,被这样的门楼所打动。我认为,就烟墩角的门楼顶部样式来看,起码有两类、三种形态:
       第一类是实体门楼,即整个门楼虽然呈现飞龙屋脊,但没有透空。这种门楼相对坚实而工艺简单。
       第二类是透空效果的门楼,可分为两种形态。第一种是砖体造成的透空效果,即在两端高翘的屋脊之下,以砖的间隔而形成透空,将高翘飞动的屋脊托起,增加凌空之感。
       第二种是由瓦片的相对交错所形成的透空效果,其部位与前者完全一致。这种瓦片透空不仅制造凌空之感,而且让人联想到龙爪和龙鳞,龙爪具有行走之势。
       或许建造房屋的工匠们说不出其中的原委,他们只是从祖辈那里获得的一种技艺传承,但它的文化内涵至今可以比较清晰地解读出来。

       形似长龙的海草房建筑群。


      龙头脊瓦哨
      海草房年代久远,保存下来已经不易。实际上,很多原始的建筑元件早就被破坏了。一般来说,乡村中相对富裕的人家,海草房的造型都比较排场,不仅建筑材料考究,而且追求一种文化韵味。比如,海草房的屋脊与门楼形成一种呼应关系,制造一种弧度。当然,目前来看,这种弧度较大的海草房已经不多见,但它的确是海草房的特殊形式。而且与龙文化密切相关,因为龙的身体是弯曲的。
      当然,只凭这样的一个弧度,并无法论证建筑与龙的关系。然而,海草房(特别是高规格的海草房)往往在屋脊的两端建造龙头脊瓦哨,单凭“瓦哨”这个词,就很有趣味,这里有站岗放哨的意思,因为瓦哨处于房屋的最顶端,可以观风向,察水势,属于龙王的神通与职责。所以,在宫殿建筑中,这个位置都由一个叫做“鸱吻”的神兽担当。实际上,鸱吻是龙的第九个儿子,生性喜欢登高望远,于是就在建筑上获得了这样一个地位,占居房屋的两个顶端,一方面吻合屋脊,另一方面属于文化涵义,居高临下,为房主人担当瞭望的哨兵。鸱吻也写作“螭吻”,螭属于水性,所以就有避火防灾的作用。《太平御览》记载:“汉相梁殿灾后,越巫言,海中有鱼虬,尾似鸱,激浪即降雨。作其像于尾,以厌火祥。”意思是说,汉相梁殿遭受火灾之后,一位越国的巫师讲:“海中有一种动物叫鱼虬,尾巴如同鸱鸟,它激起的浪花就可以变成雨水。”人们依照这个形象,塑造了一个鱼型的虬龙,放置在屋殿之端,果然能够避火。
       海草固然具有防火防腐蚀的功能,但海草中还必须混杂芦苇之类的支撑物,其防火性能远不及砖瓦。因而,避火成为古代人们的一种建筑理念和精神寄托。海草房的建造者将鸱吻改造成为龙头脊瓦哨,是一种民间化的创造,姿态也进行了改造,不再是矗立于山墙之上,开口衔接屋脊。而是平接屋脊,回头向外,是一种平行延伸的形态。
       现在的海草房很少留有这样的龙头脊瓦哨,偶尔发现,必定是古旧的老宅,有的海草房热爱者和研究者就会慕名而来,以观风采。

 


       海草房建筑群的龙型阵
       从海草房的整体建筑群来看,它与中国古代村落有着明显的不同。一般的乡村建筑以个体独立结构为主,不论南北方,传统的自然村落都是散漫而错落的,其间形成崎岖的大小胡同。威海的海草房则不同,它东西排列,走向笔直,一家的山墙临接另外一家的山墙,以此类推,层层叠叠。由于村落建在丘陵地带,这种排列犹如长龙,由低到高,造成一种气势,像是一条一条的长龙阵。
       考据其中的原因,来由如此:威海卫在明初筑卫城,卫城之下设有所、寨、墩各级军事建制。比如现在海草房比较集中的村落———宁津所、烟墩角都是这样的起源。所谓“烟墩”即烽火台,从军事营地逐渐演化到农耕渔捕为生的乡村民居。但是,原始的建筑模式却一直保留下来,即军事化的整体意识与建筑形态的整齐划一。因此,古老的海草房延续了祖辈戍边的兵营文化。

      沿着山坡行走,这种长龙式的海草房缓缓起伏,依山攀升。你置身其间,就会产生触动,这样不平凡的造型,如此自觉地排列与聚拢,分明有一种灵魂在其中,那就是中国远古的龙图腾。

共有0位游客发表了评论
网友评论
验证码: 看不清楚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