孙为刚:海滨游记之烟墩角天鹅湖纪事

添加时间:2017-11-06   来源:新浪博客   作者:孙为刚   阅读:721   字体:[小] [中] [大]
摘要:朝阳冉冉升起,薄雾渐渐散去,平静如镜的湖面上,隐约可见一些浮动的白点,轻轻地接近湖畔,原本隐约的白点变成了只只天鹅,它们羽翼丰满,全身洁白,神态优雅,宛若天使,洁白的羽毛在阳光下闪着银光,而漆黑的脚蹼与嫩黄的喙部…
      朝阳冉冉升起,薄雾渐渐散去,平静如镜的湖面上,隐约可见一些浮动的白点,轻轻地接近湖畔,原本隐约的白点变成了只只天鹅,它们羽翼丰满,全身洁白,神态优雅,宛若天使,洁白的羽毛在阳光下闪着银光,而漆黑的脚蹼与嫩黄的喙部则像是画龙点睛,勾画出天鹅的美丽与高雅。当它展翅欲飞时,双脚蹬地,双翼拍动,奋力奔跑,迎风起舞,一道道优美的弧线从湖面划向天空……
      这样的画面来自于山东半岛最东端的荣成天鹅湖。
     天鹅湖原来只是一座与大海一堤之隔、面积约5平方公里的天然泻湖,每到冬天,就有成千上万只天鹅来这里越冬栖息,久而久之,这个原本无名的泻湖便有了一个美丽的名字——天鹅湖。有资料记载,马山天鹅湖是中国境内最大的天鹅越冬栖息地。
     今日的天鹅湖美名远扬,国内甚至世界各地的“驴友”、“摄友”、“车友”们不远千万里纷至沓来,为的是亲眼目睹天鹅的芳容和天鹅湖的美景。有的甚至就在天鹅湖边的民居家中住下来,为的就是拍下天鹅优雅高贵的倩影。

       其实,30多年前,这里的天鹅并不多,这里的湖景也不美。那时,想吃天鹅肉的大有人在,湖边村庄的集市上,常有人高声叫卖被网住、套住、毒死,甚至被猎枪击中的天鹅。这也难怪,“癞蛤蟆都想吃天鹅肉”,何况人乎?!

       就在这时,一个中等个头儿,面庞敦厚,戴着眼镜,文质彬彬的中年人出现在天鹅湖畔,他大声呼吁人们保护天鹅。课堂上,他给学生布置作业:“怎样保护天鹅?”当他发现一个学生写出作文——《爸爸,请放下你手中的猎枪》时,如获至宝,大量油印,四处张贴,广泛散发;集市上,他与叫卖天鹅的商贩们理论,劝他们不要再伤害天鹅;在冰封的湖面上,为了救出猎枪下的天鹅,他甚至用并不宽厚的脊梁挡住黑洞洞的枪口,双手驱赶着天鹅向湖心飞去……
      再后来,听说当地有关部门要在泻湖边上修大坝,搞养殖,这对天鹅来说,可是灭顶之灾,他连夜奔赴济南,向上级反映情况,呼吁保护天鹅栖息地。他的真情感动了“上帝”,时任山东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会长的副省长朱奇民,专门赠送他一架高倍望远镜,让他观察天鹅,保护天鹅。有个猎户打天鹅误伤了自己,他登门探望、劝说,感动得猎户从此放下手中的猎枪。锲而不舍地坚持,让湖边的百姓都知道有这样一位矢志不渝地保护天鹅的人。每当有人发现了受伤的天鹅,就会送到他那并不宽敞的家中。他精心为天鹅疗伤、喂养,直到它们重上蓝天。久而久之,人们就送他一个外号“天鹅爸爸”。
      无独有偶。在天鹅湖周围,还有一位因保护天鹅而闻名的“天鹅卫士”,他叫袁学顺。他曾是荣成六中的一名学生,在校时就是一名保护天鹅的积极分子,毕业后,他更是以保护天鹅为己任。为了便于保护天鹅,他辞去了收入丰厚的渔业技师的工作,在自家门口开了一个家电维修部。尽管收入微薄,尽管生活拮据,他也要省出钱来,给天鹅喂食、疗伤。为了接近天鹅,便于喂食,他给自己设计了一套灰色条状的长外套(一种仿生天鹅装)。老袁保护天鹅出了名,人们送他一个外号:“天鹅卫士”。袁学顺在自家的门口挂起了“大天鹅救助中心”的牌子,每当人们发现受伤的天鹅,就会送到袁学顺那里,老袁的家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天鹅救助站。2001年春,在当地有关部门的资助下,袁学顺不远万里,将他救助康复的一对大天鹅“夫妇”送到它们的出生繁殖地——新疆的巴音布鲁克自然保护区,成为大天鹅保护史上的一段佳话。有人做过一个初略的统计,30年来,经袁学顺救助的大天鹅就有500只,他用于保护天鹅的费用就有40万元。他还在当地民政部门注册成立了国内第一家民间大天鹅保护协会。时至今日,在天鹅湖边,人们仍然可以经常看到一个身穿灰色条状外套的中年人,手提装满食物的塑料桶,向湖畔抛洒食物,那就是“天鹅卫士”袁学顺。
      如今的天鹅湖畔,保护天鹅已不仅仅是“天鹅爸爸”、“天鹅卫士”们的事,当地的政府、企业、驻军,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天鹅的行列中。

      都说距离产生美,可天鹅始终与人类保持一定的距离,不是为了美丽,而是为了自身的安全。

     上个世纪90年代初,我和文友们曾慕名赶到天鹅湖,久居城市的人们无不为能够亲眼目睹这美丽的精灵而兴奋不已,但是,我们只能借助望远镜才能看清天鹅优雅高贵的举止,它们或卧或立,或游或走,或翔或奔,高雅美丽,令人叹为观止。当地的天鹅保护者告诉我们,天鹅起飞,需要“九蹬十八拍”。天鹅由于体型硕大,不能像其他鸟类那样,纵身一跃,腾空而起,而是要经过“九蹬十八拍”的助跑,即迈开大步,黑黑的脚蹼在地面上有力地蹬踏9次,宽大的翅膀奋力拍动18次,方能飞离地面,跃上高空,脱离险境。当时,天鹅与人类的距离大约是60米。如果天鹅看到人类进入这个安全距离时,便会向湖心走去,你快它也快,你慢它也慢(始终保持在60米左右的距离),或者迅速启动“九蹬十八拍”,飞离地面,进入相对安全的天空。我们开始有些不信,后经观察发现,的确如此。天鹅靠什么如此准确地计算出这个距离,来确保自己的安全?我们至今百思不得其解。
      随着《野生动物保护法》的出台(天鹅被列为二类保护动物),公然猎杀、出售天鹅的事情日渐减少。但是,商品经济大潮涌起,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所形成的矛盾日益突出。这个与大海只有一堤之隔的泻湖成了一些人眼里养殖海参、对虾等高档海产品的理想场所。于是,泻湖的天然出口被修上了大坝,数平方公里的湖面被分割成大大小小的池子,天鹅们喜欢觅食的大叶藻越来越少了,天鹅们哀哀地看着这一切,在空中发出阵阵悲鸣……
      事与愿违,天鹅有幸。人为的大坝打破了泻湖的生态平衡,养虾、养参遭遇惨败,严酷的事实教育了违背规律的人,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,不得不改弦更张,依照科学规律办事。当地的政府、企业纷纷出政策,出资金,出人力,保护天鹅湖,天鹅湖的天更蓝,水更清,饵更肥。
      人类所做的这一切,天鹅们看在眼里,喜在心里,每到冬天,它们便呼朋唤友,携儿带女,从遥远的西伯利亚、天山脚下在这里栖息越冬。不仅如此,天鹅与人类的距离更接近了。过去,天鹅是“惊弓之鸟”,人们只能远观,不能近瞧,天鹅与人的距离始终保持在60米左右。今天,当我们再次拜访天鹅湖时,我们惊喜的发现,天鹅离我们更近了,有时甚至可以保持在十米以内,人类可以近距离地给它们喂食、拍照,不用借助望远镜,我们就可以看清它们洁白的羽毛,黑色的脚蹼,嫩黄色的喙部,甚至那圆圆的眼睛……
      时间跨越了30年,天鹅与人类的距离拉近了数十米,这是多么令人惊喜的数十米!人类把天鹅当成了天使,天鹅也把人类当成了朋友。
      人类与天鹅的距离,反映了人类离文明的距离。人类与天鹅近了,离文明就近了。

共有0位游客发表了评论
网友评论
验证码: 看不清楚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