荣成记忆 老辈儿家家都要用—锅旮笼

添加时间:2018-08-01   来源:今日头条   作者:山东荣成   阅读:1116   字体:[小] [中] [大]
摘要:过去,农村家家户户使用大锅做饭,“锅旮笼”是必不可少的灶具之一。“锅旮笼”放在铁锅沿上增加了锅的容量,起到了类似笼屉的作用。过大年蒸上供的大枣饽饽时,要放上两层“锅旮笼”,这样蒸出来的饽饽,不会被锅盖压扁走形,好…

      过去,荣成农村家家户户使用大锅做饭,“锅旮笼”是必不可少的灶具之一。“锅旮笼”放在铁锅沿上增加了锅的容量,起到了类似笼屉的作用。过大年蒸上供的大枣饽饽时,要放上两层“锅旮笼”,这样蒸出来的饽饽,不会被锅盖压扁走形,好吃又好看。

      如今,农民陆续搬上了楼房,用燃气灶做饭,使用“锅旮笼”的人家越来越少。以前,我们村各家的男人,几乎都会制作“锅旮笼”,有的还把卖“锅旮笼”当成了养家糊口的营生。如今,从事这一营生的人越来越少,笔者所在的荫子镇耩上岳家村只有年近80岁的邹老汉,每年还制作一些“锅旮笼”,拿到集市上去卖。等邹老汉做不动了,制作“锅旮笼”这手艺恐怕真的要失传了。去年冬闲时节,我走进他的家门,把制作“锅旮笼”的流程拍了几张照片并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,希望这门手艺能够传承下去。

      编制“锅旮笼”需要准备的材料是草和绑绳,工具是换锥。编制“锅旮笼”所用的禾秆高草很多,比如芒草、贝草和茅草,这其中以茅草最好。茅草连片生长,麦收前后,抽穗开出猫尾巴形状的小白花,远远望去白茫茫一大片,很是壮观。

      茅草的根略有甜味,是一味凉血止血的中药。深秋是收割茅草的季节,这时候的茅草是极其柔软结实的。对于农家来说,它的用处可多了:可以用来搓草绳子,还可以用来打草帘子、编制“锅旮笼”。
      为了提高“锅旮笼”的质量、卖个好价钱,邹老哥准备的是清一色儿的茅草。这些茅草全是从水沟边上割来的,因为那里肥水足,草长得茂盛,都有腰深。他指着十几捆茅草,对我笑着说:“可别小看这堆茅草,可真是不好找。为割这点草,四处去找,跑老鼻子腿了!”

      编制“锅旮笼”需要绑绳,可做绑绳的材料很多,最原始的材料是葛子。葛子为多年生藤本植物,葛根为地下茎,是解表中药,可降糖降脂。葛子上开的紫色花是醒酒的良药。荣成人把葛子的藤叫作葛子蔓。野生的葛子蔓大约筷子粗,匍匐生长,等到秋天,一根葛子蔓可长到两三丈长。过了霜降,是葛子蔓最坚韧柔软的时候,收割了可以做绑绳。过了霜降,邹老哥在田野里四处搜寻收割葛子蔓,每根一劈两半,泡软后再用钝刀刮扁,一根缠一卷,弄了好大一堆,编制“锅旮笼”的绑绳就全有了。

      换锥也是编制“锅旮笼”必不可少的小工具。换锥,长25厘米,其中木把10厘米、铁头15厘米。铁头呈半圆管状,自后向前逐渐变细,形成半圆管尖。这工具过去几乎家家都有,现在因为用不着,大多数家庭都丢弃了。邹老哥能保存到现在,可见他是个有心人。
      “锅旮笼”具体的制作过程是:第一步起头。把茅草和葛子稍微湿润一下,使其变得柔软,就可以起头编制了。拿过一小撮茅草,用葛子把茅草缠绕成草把子,草把子起头很细,只有小手指粗,一边缠绕一边续草,使草把子逐步变粗,以小擀面杖粗细为宜。要使劲把草把子缠得很结实,但是,葛绳不能缠得太密,每道之间保留一两厘米的距离,如果太密集了,接下来用换锥不好钻眼儿。

      第二步是圈圆。当草把缠到1.8米长的时候,就要将草把弯曲起来,做成圆圈,这个圆圈的内直径大小决定着“锅旮笼”用于何种尺寸的锅。从锅的里沿量直径,6印锅为54厘米、7印锅为60厘米、8印锅为64厘米。草把子圈圆接头了,这是“锅旮笼”的第一圈,接下来做第二圈,这时候换锥就派上用场了。

      在接头的地方,把换锥从怀里向外穿透草把子,再将葛蔓的头从换锥尖头的沟槽里向里穿过,然后拉葛子蔓,使劲把草把扎结实,如此第二圈草把子和第一圈草把子紧紧地贴在一起。如此循环往复,不断续草,第二个圈草把子就不断地向前延伸。
     第三步是封尾。第一圈的草把只有小擀面杖粗,第二圈就有大擀面杖粗,编缠到三圈的草把比大擀面杖还粗些。当第三圈延伸到第一圈接头处,就要削去多余的草封尾了。封尾处用葛绳多缠几道刹紧,系上死扣,使其不能解开,这样一个“锅旮笼”就做成了。说白了,“锅旮笼”就是一个巴掌宽,二指厚的大草环。有些细心的主妇,把买回家的“锅旮笼”用废布缠包起来,这么一打扮,好看又耐用。
     十几天的工夫,邹老汉把收割的茅草全部编成了“锅旮笼”,拿到市集上去卖。他告诉我,一个“锅旮笼”能卖25元钱,自己一天能做两个,也就是挣了个工夫钱。说到这里,邹老哥有点伤感地说:“集市上卖‘锅旮笼’的就我一份,可是,还不好卖!等我不能做了,想买也买不到了。”
      随着时代的发展,像“锅旮笼”这样的老手艺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,我们挡不住时代前进的洪流,却可以传承这份技艺,留下一份乡愁。
共有0位游客发表了评论
网友评论
验证码: 看不清楚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