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文厚重的城市名片—海草房民居建筑技艺走笔

添加时间:2018-08-22   来源:本站   作者:   阅读:2540   字体:[小] [中] [大]
摘要:【非遗传承人】——刘玉启 刘玉启,1960年生,港西镇巍巍村人,是远近闻名的海草房苫匠、荣成海草房技艺传承人。17岁开始,刘玉启跟随师傅学习苫海草房,凭借着自己手快、眼快、腿快的特点得到师父的赏识。多年来,他远赴青岛、…
     【非遗传承人】——刘玉启 刘玉启,1960年生,是远近闻名的海草房苫匠、荣成海草房技艺传承人。17岁开始,刘玉启跟随师傅学习苫海草房,凭借着自己手快、眼快、腿快的特点得到师父的赏识。多年来,他远赴青岛、上海、湖南等地苫海草房,将荣成的古老技艺传播到全国各地。2009年,海草房建筑工艺晋级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,刘玉启成为这一民俗工艺的传承人。目前,刘玉启带有曲新武和曲新发两位徒弟,有活的时候他会带着徒弟一起,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这门技艺。
     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。
      千里海疆激荡着万顷波浪,依海而生、傍海而居的荣成人创造的海文化独具特色。濒海而建、被当地人称之“海苔房”的民居——海草房就是其一。沧海桑田,学术界已把海草房称为“中国的稀世民居”,认为它是我国最具原生形态和海洋文化韵味的特色民居之一,是中国独有的标志性民俗建筑符号,是一栋栋鲜活的建筑生态标本。
     古老的童话:始于柔韧的海草海草房的古老不言而喻!

     走进邮票里的海草房,寻找历史的乡愁,感受它所篆刻的百年印记。如今,荣成仍存有200年前古老的海草房。灰白的海草房顶,暗红的石头墙,弯曲的石板路,高高的海草房屋顶验证了久远的历史。

     海草房的起源能追溯到新石器时代,秦汉以后是海草房形成和广为流传之时。据史料记载,元明清时期是荣成海草房发展的繁荣时期。《荣成县志》载:“邑中罕见瓦屋,砌以石,覆以茅、苫以海带,仅避风雨,而内外之辨较然。”其“砌以石,覆以茅、苫以海带”与现在能见到的一、二代海草房的苫盖相吻合。同时也说明,清代荣成的海草房建筑,无论从建筑规模、结构风格、操作技术,还是内部格局及所蕴含的民居文化等各方面,都达到了高点。
     在现今胶东半岛沿海地区存有的海草房,最为密集、最具特色的当数荣成了。其本因就是荣成近海水域流急水肥,曾盛产一种叫大叶海藻的海草。这种大叶海藻是生长在5米至10米浅海的野生海洋藻类,春秋生长两次,处暑之后,大量枯死的海苔草随潮水浮上海滩,层层叠叠,连绵不绝,经日晒逐渐干枯变为灰白,最终变成苍褐色。这种海苔草防虫蛀、耐霉烂、不易燃,用来苫盖房顶,冬暖夏凉、居住舒适、百年不腐,是沿海居民取之不尽、用之不竭、不费分文的上乘建筑材料。
     独特的技艺:依赖苫匠关键的一环
     有海草房的渔家,就是一幅宁静、自然的风景画。作为古老的东方生态民居,海草房的造型、色彩传递着丰富的审美情趣和美学要素,且内部布局合理、冬暖夏凉。安居才能乐业,过去,拥有几间海草房,也为沿海居民梦寐以求,甚至几代人为此孜孜以求。

荣成沿海村落多选择阳坡、面南、地形平缓的地方接山建房。整个海草房的建造,需要石匠、苫匠、瓦匠、木匠等4个工种的密切配合,共70多道工序,全部为手工操作。四匠之中,苫匠最为重要,屋顶的苫草技艺,对操作技术和工艺要求也最为严格。

      苫屋顶是建海草房的最后一道工序。用来覆盖屋顶的材料就是海苔草。苫海草屋顶,首先要做好理草、铡草、润草、和泥、扎脚手架等准备工作;要做檐头。用海草和贝草按规定尺寸相间苫好、扎实,做出“三层檐”式样;要苫房坡。苫匠侧坐屋顶,一层海草一层贝草由下向上苫,要求扎紧均匀、整齐划一、外软内实。需要手功、腿功、眼功三者协调一致,才能完成一次苫草动作;要封顶。一般屋顶需拔起1米至2米高,中心要牢固结实,能顺雨水抗风,收顶后用草泥压住,使海草的胶质与草泥黏合在一起;要淋水拍平、剪檐。把苫好的屋顶淋上水,从上到下用拍板理顺海草,拍平房坡,最后把房檐海草剪齐,整个房屋制作完成。一栋四间房子,需要海草3000公斤,得三四个人花上十几天才能建好。

海草房的苫匠需要有高超的技艺,苫出来的海草房使用寿命可达百年以上。苫匠手拿一支拍板,将铺好的海草、山草、麦草拍实梳理平整,从两边檐部苫起,依次向屋脊铺设叠压。每层先用质地较硬的山草、麦草铺底,再用海草苫表,每层海草仅外露0.1米左右,且向上逐渐加厚,最上层用加泥的海草压顶。一般进深在3米以上的房子,每个坡面要苫20层左右,房脊部位苫草厚度至少0.7米,最厚可达1.2米,最后形成小于90°的人字坡形顶盖。顶盖坡度越大越利于顺水,从而更加耐腐。

可贵的坚守:缘于长期养成的挚爱

在白龙河西岸,港西镇巍巍村几百年的海草房保存完好。每一幢古朴的海草房,沧桑中彰显出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,透出匠人卓越的智慧和超凡的创造。如今,港西镇巍巍村58岁的刘玉启依然执着于这门手艺。

40多年前,15岁的刘玉启初中毕业即回村务农,选择学习苫盖技艺。
苫匠的工作是其他工匠所不能替代的。手艺高的苫匠,苫出的海草房才能保证50年至100年间不腐、不坏、不漏,而且外观看起来整齐、美观。因此,苫匠对技艺的传授近乎严苛。得益于父辈的殷殷嘱咐,刘玉启敬重师傅、虚心学艺,很快便得到师傅的倚重,掌握了过硬的苫盖海草房的本领,成为十里八乡有名的匠人。如今,虽然苫盖海草房的业务稀少,刘玉启仍保留着包括镘刀、拍板、草针、插板等一整套工具。他说,别看这些东西不起眼,作业时必须借助于这些特殊的工具才能完成苫盖工作。
     乡愁的焦虑:期待活态的传承
     建筑是凝固的乐章,每一幢海草房都几经沧桑,蕴含了丰富的地域文化,其亲切无比的乡土风情、质朴率真的品位风格、和谐相宜的自然韵味、富含哲理的顽强生命,无不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。但时过境迁,海草难寻。如何守住乡愁,确费一番思量。
守住乡愁,需要综合施策。在海底人工种植海草以消除海底“荒漠化”好似“远水难解近渴”。且拥有海草房苫盖技术的苫匠已是凤毛麟角,年轻人又志不在此,解决后继乏人比“后住无人”更急迫!
     “对海草房民居实行保护与适当开发利用相结合,打造一条独具海洋文化魅力的古村落景观带,真正为子孙后代留下‘文化金饭碗’。”这是有识之士的呼吁。现在,宁津街道东楮岛村、留村等,已开展闲置海草房的修缮、开发,发展民宿经济,这才是最好的活态传承。
     时光像一台轰然前行的机器。荣成海草房从它诞生的那一刻开始,就展示出自身的历史价值和活力,随时而变,与时俱进,六种形制的变迁史表明,海草房既是民居史上的活化石,又是现代民居的新产儿。时空交错,海草房的活态传承,会为我们照亮来时的路,捎去时代繁盛、安定的好消息……
     文化档案
    山东省级项目:海草房民居建筑技艺
    保护单位:荣成市中集工贸有限公司
     海草房民居,最早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,沿海先祖用海草筑巢而居;从秦汉至宋金时代,它的制作技术有了很大进步,形成基本格局,被划定为生成期;到元明清时代,成为繁荣发展阶段,奠定了荣成沿海区域海草房民居群落基础,成为胶东沿海最具特色的生态民居。
     位于俚岛镇的中我岛村,是海草房民居历史较远、保存较好、数量较大的海草房民居古村落,有着技艺精湛、经验丰富的制作工匠及苫匠,并代代传承至今。
     海草房民居制作整个过程有70多道工序,全部采用民间手工技术,不含任何机械成分。制作工匠有瓦匠、木匠、石匠、苫匠,合称“四匠”,其中苫匠负责最后一道工序苫海草房顶。

主要制作流程如下:

      一、备好石头、黄泥、木料、海草、贝草等基本原料。
      二、打地基、定门位、摆门枕石、垒墙体、安窗体、上房梁。
      三、苫海草屋顶。
     1.做好理草、铡草、润草、和泥、扎脚手架等准备工作。
     2.做檐头。用海草和贝草按规定尺寸相间苫好、刹实,做出“三层檐”式样。
     3.苫房坡。苫匠侧坐屋顶,一层海草一层贝草由下向上苫,要求刹紧均匀、整齐划一,外软内实。需要手功、腿功、眼功三者协调一致,才能完成一次苫草动作。
     4.封顶。一般屋顶需拔起1至2米高,中心要牢固结实,能顺雨水抗风,收顶后用草泥压住,使海草的胶质与草泥黏合在一起。
     5.淋水拍平、剪檐。把苫好的屋顶淋上水,从上到下用拍板理顺海草,拍平房坡,最后把房檐海草剪齐,整个房屋制作完成。
     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,人们的生活日渐富裕。在农村,人们手里有了钱最大的愿望就是盖房子。而在观念里,人们已把居住海草房当成贫穷和落后的象征,因此,采用砖瓦建起来的平房或楼房成为人们的新宠,海草房民居曾一度被冷落。
共有0位游客发表了评论
网友评论
验证码: 看不清楚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