荣成记忆之已经失传的技艺—裱糊“仰棚”

添加时间:2019-01-29   来源:本站   作者:   阅读:1243   字体:[小] [中] [大]
摘要:“仰棚”是胶东大部分地区老百姓对房屋“顶棚”“天棚”的称谓。现在的年轻人或许对“仰棚”并不熟悉,但对于老一辈的农村居民来说,家里的“仰棚”裱糊平整、图案精美是件很光彩的事情。过去的荣成民居大多为土木结构,低矮、简…
      “仰棚”是胶东大部分地区老百姓对房屋“顶棚”“天棚”的称谓。现在的年轻人或许对“仰棚”并不熟悉,但对于老一辈的农村居民来说,家里的“仰棚”裱糊平整、图案精美是件很光彩的事情。
过去的荣成民居大多为土木结构,低矮、简陋。于是,人们就用高粱秸秆扎个顶棚,糊上报纸或花纸,夏天隔热,冬天保暖。同时,还能使房间清爽靓丽。自然,一种以裱糊“仰棚”为生的行业应运而生,而从事这项职业的人,人们称其为“糊仰棚的”或“裱糊匠”。在过去的农村,他们绝对算得上是了不起的手艺人。而今,这门手艺随着时代的变迁,已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,尘封于人们的记忆之中了。

      历史上,贫穷人家没有裱糊顶棚的意识和条件,房顶之上露着光秃秃的横梁,要么透风漏雨,要么落下尘灰。笔者在研读古籍时注意到,大约自汉代起,官宦之家的床榻上方出现了“帐幕”,人们谓之“承尘”。《释名·释床帐》中的解释是“承尘,施于上,以承尘土也”。这大概算是最早的“顶棚”雏形吧。

      后来,很多古建筑如宫殿、庙宇的顶棚,人们对其进行了一些特殊的装饰处理,由此出现了“藻井”一词。藻井一般是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状,有方形、多边形或圆形凹面,周围饰以各种花藻井纹、雕刻和彩绘,仰头观看赏心悦目。
      经济基础往往决定着人们的居住形式和生活质量。除了官宦之家,富裕一些的平民也开始追求房间的华丽和保暖,便开始对房间的上方进行一些装饰,比如用木头或苇席做顶棚。这种装饰让人们感受到了隔热、防寒和美观等诸多益处。于是,装饰顶棚的种种形式逐渐兴盛起来。无论贫富,人们开始追求顶棚的装饰和实用效果。富贵人家的顶棚多用苇席装饰,先把苇秆扎成一个个小方格形状的龙骨,然后将编好的精致苇席覆在龙骨上,再固定在房梁下,顶棚就算做好了。最后在苇席与苇秆表面刷上清油,既防虫防腐蚀又经久耐用。而且,经过能工巧匠的设计制作,这种顶棚看起来非常美观雅致。
      平民百姓真正开始注重房间顶棚的装饰,大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。那时,印刷纸媒行业发展了起来,旧报纸或旧书刊成为普通百姓家用得起的“装饰材料”。此时,农村涌现出许多裱糊顶棚的手艺人,西北地区的人们称之为“糊仰尘的”,而胶东地区则称之为“糊仰棚的”。

      旧时人家用旧报纸“糊仰棚”

      寻山街道竹村81岁的李芬芝老人就是笔者寻访到裱糊匠之一。此外,还有居住在成山镇“半岛画屋”的李宗桦老师。
      李芬芝老人早年曾在海军服役,20世纪60年代初退伍回到竹村,跟随该村裱糊匠李振奎和李忠奎兄弟俩学习糊“仰棚”技术。他天资聪颖肯下苦功,很快便成为当地有名的糊“仰棚”能手。
      李芬芝回忆,糊“仰棚”的时间多为春秋季节,因为这个时候可以防止糨糊酸馊发霉失效。

      糊“仰棚”的工序

      糊“仰棚”大约要经过煮浆、燎直、划线、扎架、吊杆、糊纸、对花、镶边、贴花等工序。

      煮浆用麦子面制作而成,每间屋子约需要三四两面。先用凉水将面搅成糊状,然后入锅加热不停搅拌,防止糊锅,当糨糊开始冒泡即可停火,盛出凉透备用。为了防止“仰棚”被虫子啃噬,糨糊里一般可加入少许白矾或六六粉;燎直就是将弯曲的高粱秆弄直,用蜡烛对准弯曲的关节处轻燎取直即可;划线也称吊线,就是在墙壁四周画好准线,作为“仰棚”固定的位置,划线多用木匠用的墨线弹印;扎架就是按照顶棚面积大小,用高粱秸秆扎成龙骨;吊杆是把高粱秸一端固定在“仰棚”的龙骨上,另一端固定在房梁或檩椽上,一般视顶棚面积大小,确定用多少吊杆这样可以起到很好的牵拉固定作用。扎好的“仰棚”龙骨,其坚固程度可以承受住一个10余岁孩子在上面荡秋千。以上只是糊“仰棚”的基础工作,到了糊纸、对花、镶边、贴花等工序,就进入了“仰棚”裱糊的重要环节,考验着一个裱糊匠手艺的水平。 

      据李芬芝老人介绍,糊“仰棚”的工具很简单,只需刷子、割纸刀。先将一张大报纸平均裁成4块,刷上糨糊粘到龙骨的一端,然后用糜子笤帚快速扫过,使纸张平整地贴在骨架上,这一层报纸叫“底子”。全部贴好后要等糨糊干透,然后再贴花纸。花纸五颜六色,上面印有栩栩如生的牡丹、菊花等图案。此时的“仰棚”便艳丽活泛,整个房间立马显得富丽堂皇起来。糊“仰棚”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镶边了,主要用黑色纸和白色纸贴在仰棚四周,起到鲜明的装饰效果。有的人家还会让裱糊匠在“仰棚”的四角和中间位置贴“花”,主要是用红纸剪成的“福”字或“喜”字等。这会使整个房间充满喜庆祥和。

 

     “糊仰棚”用的花纸

      “仰棚”在房屋构筑中算不上什么重要的构件,充其量只是早期的一种家居装修形式而已。但随着时代的变迁,小小“仰棚”折射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。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,“仰棚”便上升到人们精神上的一种寄托和慰藉。所以几十年前,胶东地区的百姓,在乔迁或者儿女婚嫁时,都要把新房的顶棚用花纸精心装饰一番。   

      李芬芝老人还讲起了过去一个关于“仰棚”的故事。当地有户贫困人家娶亲时,新媳妇发现洞房没有顶棚没有花纸,便坐下来哭泣不已。新媳妇用这种宣泄方式,表达自己对精神上的一种执着追求,本无可厚非。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讲,她的这点小小祈盼,何足道哉。所以,在当时谁家若要娶媳妇,别的可以省略,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洞房“仰棚”用花纸糊好。
      没有婚庆的人家,很多是用报纸、书刊裱糊“仰棚”和墙壁,人们仰卧炕上就可以仔细端详上面的文字和图片,于小憩中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放松和愉悦。我小时候就常常陶醉于这样的场景中。

     荣成典型的农家老屋

     正是人们对这种居舍精致的追求,衍生出了“仰棚”裱糊这一行业,而过去“糊仰棚的”便成为一种令人羡慕和尊敬的手艺。李芬芝说,每到春秋季节,人们要办喜庆事,就会请他上门糊“仰棚”。一间房子的顶棚一般要糊两天,在此期间,主人会拿出家中最好的食物招待他。主食是馒头或大米,菜有辣椒、芹菜等等,这在那时已经是相当高的规格了。20世纪六七十年代,李芬芝一天可以得到两三元的酬金,当时竹村一个整劳力一天的报酬只有五毛钱。因为李芬芝的巧手艺,他还赢得一个雇主家女儿的芳心,并成就了美满姻缘。

     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,人们的居住条件逐步得到改善,明亮砖瓦房的顶棚都是用现代装饰材料制成。花纸“仰棚”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,糊“仰棚”这门老手艺也渐行渐远,最终销声匿迹。李芬芝、李宗桦这一代裱糊匠或许将成为最后的坚守者了。


共有0位游客发表了评论
网友评论
验证码: 看不清楚?